泥塑艺术是我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
自新石器时代之后,中国泥塑艺术一直没有间断,汉代已成为重要的艺术品种。两汉以后,随着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以及多神化的奉祀活动,直接促进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艺术的发展。到了唐代,泥塑艺术达到了顶峰。宋代,不但宗教题材的大型佛像继续繁荣,小型泥塑玩具也发展起来。
元代之后,历经明、清、民国,泥塑艺术品在社会上仍然流传不衰,尤其是小型泥塑,既可观赏陈设,又可让儿童玩耍。
泥塑的基本用料,一般选用带些粘性又细腻的土,经过捶打、摔、揉,有时还要加些棉絮、纸或蜂蜜。泥塑的模制一般分为四步:制子儿、翻模、脱胎、着色。再找一块和好的泥,运用雕、塑、捏等手法,塑造好一个形象,经过修改、磨光、晾干后即可,有些地方还要用火烧一下,加强强度。翻模常见有单片模和双片模,也有多片模。脱胎就是用模子印压泥人坯胎,然后压进模子,再把两片压好泥的模子合拢压紧,再安一个“底”,使泥人中空外严,在胎体上留一个孔,使胎体内外空气流通。
最后一道工序是着色,素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一般着色之前先上一层底色,以保持表面光洁,便于吸收彩绘颜色,彩绘的颜料多用品色,调以水胶,以加强颜色附着力。近些年晋城泥塑发展的有声有色,为传承非遗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将来晋城泥塑将会创作出越来越多更加优秀的好作品奉献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