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梆子与北路梆子、蒲州梆子、中路梆子合称“山西四大梆子”,流行于山西东南部长治、晋城两市(古称潞安府与泽州府)。它在道光年间称为本地土戏,1934年赴省城太原演出时称作上党宫调,1954年定名为上党梆子。它在清代乾隆中后期已经盛行,嘉庆、道光年间班社林立,名伶辈出,剧目竞现,流派纷呈,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上党梆子以演唱梆子腔为主,兼唱昆曲、皮簧、罗罗腔、卷戏,俗称“昆梆罗卷黄”。其唱腔音乐高亢、委婉、活泼,每种唱腔各有各的乐器和上演剧目,拥有粗狂、健康的农民艺术特色。同时其台步、身段亦有淳朴古老的特点。
在中国北方地方戏曲中,上党梆子的声腔特点十分明显,其曲目的丰富性、以及对民间文化生活的依赖相融性,尤其是五种声腔的共存性,在全国实属罕见,并从其多种声腔中可考察戏曲声腔历史流变的现象。
现在,昆、罗、卷戏已经消失于舞台,除少量上党皮簧外绝大多数是上党梆子剧目。因此,保护和传承上党梆子,刻不容缓。
在2006年5月20日,上党梆子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统计,上党梆子的传统剧目有七百多个,其中梆子戏近六百个,皮黄戏九十多个,昆曲十多个,罗罗腔戏和卷戏各数个,代表性剧目有《三关排宴》《天波楼》《雁门关》《闯幽州》《董家岭》《巧缘案》《夺秋魁》《甘泉宫》《东门会》《徐公案》等,其中一些剧目完全为上党梆子所独有。
保护、传承上党梆子,对晋东南地区上党老区一带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构建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