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经国务院批准,自1998年起,每年9月第三周为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二十多年来,推普周作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平台,在提高普通话普及率、增强社会用语用字规范意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关于普通话,这些知识你要知道。
普通话知多少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多方言的人口大国,推广通用的普通话是增进民族间、地区间交往,促进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工作,我国普通话普及率超过80%,普通话作为日常交流中文明的象征,也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普通话”这个词早在清末就出现了。1902年,学者吴汝纶去日本考察,日本人曾向他建议中国应该推行国语教育来统一语言。在谈话中就曾提到“普通话”这一名称。1904年,近代女革命家秋瑾留学日本时,曾与留日学生组织了一个“演说练习会”,拟订了一份简章,在这份简章中就出现了“普通话”的名称。1906年,研究切音字的学者朱文熊在《江苏新字母》一书中把汉语分为“国文”(文言文)、“普通话”和“俗语”(方言),他不仅提出了“普通话”的名称,而且明确地给“普通话”下了定义:“各省通行之话”。上世纪三十年代瞿秋白在《鬼门关以外的战争》一文中提出,“文学革命的任务,决不止于创造出一些新式的诗歌小说和戏剧,他应当替中国建立现代的普通话的文腔。”
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要推广普通话?
新中国成立之初,一方面,我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更多的人员进行交流、信息沟通,需要更多高素质的劳动者;另一方面,由于长期战乱和积弱积贫,造成了教育荒废,文盲、半文盲充斥社会。毛泽东、周恩来、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高瞻远瞩,亲自决策,确定了“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的三大任务,奠定了国家语言文字方针政策的基础。
新中国确立普通话
1949年新中国成立,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显得非常必要。1953 年春天,为制定统一的语言规范,政务院组织语言专家到各地进行语音标本采集。与北京一山之隔的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因为独特的历史渊源,成为普通话语音采集地之一。专家到滦平金沟屯、火斗山、巴克什营等乡镇采集了样音,为我国普通话语言规范的制定提供了语言(特别是语音)标本。滦平话音准分明,字正腔圆,由于没有儿化、省字、尾音等语言习惯,滦平话被认为“比北京话更接近普通话”。
1955年10月15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经过仔细研究,大家一致决定将现代标准汉语称为普通话,取其普遍共通之义。在这次会议上,与会者就普通话的方言基础产生了激烈争论。最后,大会决定采用投票办法,从覆盖汉语区的15种主要方言中,选出一个作为普通话的基础方言。当时的投票结果是:北京官话(以北京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52票位居榜首。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把普通话定义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为配合推广普通话,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加快步伐,研制给汉字注音和拼写普通话语音的方案。1956 年发表了供讨论的《汉语拼音方案(草案)》,经修订和反复审议后,1958 年2月11 日被批准为正式方案推行。
全国大力推广普通话
1957年6月,教育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召开了全国普通话推广工作汇报会,会上形成了“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步普及”的十二字方针。
“在什么地方推广普通话?我看首先应该在学校里、在儿童和青年中努力推广。”1958年1 月,周恩来总理在政协全国委员会报告会上指出,“我们推广普通话,是为的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而不是禁止和消灭方言。”
50 年代中期至60 年代中期,学习普通话在全国蔚然成风,涌现出福建大田县和山西万荣县两个推普先进典型。山西万荣县在全国率先推行汉语拼音方案,采用“注音识字”的方法,一方面推动扫盲,一方面普及普通话。
80 年代起, 推广普通话的工作更随着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982年《宪法》明确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明确了推广普通话的要求和任务。新时期推广普通话的一个重大举措就是颁布了《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和《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为全方位推广普通话,经国务院批准,自1998年起,每年9月的第三周为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
普通话考试等级
我们每一个人
都是普通话的推广大使
说好普通话
让世界听见我们的声音
来源:微信公众号“共青团中央”(ID:gqtzy2014)综合整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
微信公众号“央视新闻”(ID:cctvnewscenter)